央視新聞頻道(CCTV-13)朝聞天下日前報道了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第三支援助武漢醫療隊醫用氣體工程師張宏偉的事跡,他不是醫務人員,卻奮戰在武漢一線,解決了武漢前線醫院供氧大難題。這名“氧氣醫生”,是我校1997級機械制造工藝與設備專業校友,他用專業與擔當,貢獻自己的力量。
央視報道截圖
截至21日,四川已向湖北派出累計10批超1400名醫療隊員。其中,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下稱華西醫院)醫用氣體工程師張宏偉是特別的一位。他被稱為“氧氣醫生”,負責保障對口支援醫院的氧氣供應難題,為前線醫學救治提供更好的氧氣環境。
出發:“一晚上都沒睡著”
2月6日晚,華西醫院接到任務要組建一支援湖北醫療隊。而根據前期派駐的醫療隊反饋信息來看,除了患者多、病情重等難點外,當時在武漢前線新冠肺炎的救治工作中,還存在一個制約條件——氧氣供應不足,氧氣壓力低。
新冠肺炎會引起呼吸衰竭,對大多數重癥患者來說必須要吸氧,尤其是高流量氧氣,才能開展后續治療。但由于患者數量多,用氧量急劇增加,武漢當地不少醫院氧氣供應吃緊,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救治效果。
了解到該情況后,除了相應專業的醫生、護士、感控人員外,華西醫院在第三批醫療隊中配備了專業的醫用氣體工程師——張宏偉。
出征
2月6日晚10點,接到通知后,張宏偉一口答應。要到疫情最重的武漢去,對他來說更多的是激動。
“一直以來,由于工作性質原因,雖然華西醫院多次參與地震、泥石流等緊急救援任務,但上前線的主要是一線醫務人員?!睆埡陚フf,作為后勤保障的自己一直沒有出力的機會,一直覺得遺憾,沒想到此次疫情竟需要自己,“我一晚上都沒睡著!從來沒有這樣過!”
困難:供氧不足影響治療效果
華西醫院第三批援湖北醫療隊對口支援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負責其中兩個重癥病區。到達武漢的第二天,張宏偉先到醫院了解用氧問題和液氧站具體情況。醫療隊正式接管病房后,他前往隔離病房了解相關設備及實際用氧情況。
改造前,氣化器結霜嚴重
“我發現由于氧氣壓力太低,連無創呼吸機都帶不動,這給重癥患者的搶救治療增加了困難?!睆埡陚セ貞?,當時病房內有2名接近80歲的重癥患者病情較重,但當時因供氧不足只能給他們吸氧,無法通高流量氧氣或上無創呼吸機,最后搶救無效去世。
為了臨時改善氧氣供應難題,醫院起初用鋼瓶氧頂著,但這也帶來了安全問題。張宏偉說,瓶氧本身較重,滿瓶時瓶內壓力高,需求數量大后,供貨、運輸、存儲、轉運都很麻煩,“用完還需對鋼瓶進行消毒,對人力要求高,長時間易產生疲勞造成減員或發生安全事故?!?/p>
“制氧機當時也沒法使用,面臨著安裝空間不足、用電負荷高、噪音大、原料氣是否被污染、產氧量和氧氣質量是否滿足需求等一系列問題……”張宏偉說,在當時的情況下,解決醫院的中心供氧問題迫在眉睫。
張宏偉工作中
解決:醫院中心供氧“大改造”
在實地走訪并與醫院工作人員溝通后,張宏偉分析計算出了氧氣不夠的兩大原因:原液氧氣化器無法滿足現有用氧需求,氣化能力不足;新冠肺炎患者特殊供氧的病房過于集中,大流量用氧后,供氧管道管徑偏小。
“要從根本上解決氧氣問題,持續保障氧氣足量的供應,需要對醫院的中心供氧進行大改造?!睆埡陚ヌ岢龅倪@一方案,得到了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的認可和支持。
張宏偉校友與康焰主任在隔離病房
但改造要涉及各種設備設施的準備,要在污染區作業,需幾天時間才能完成。在此期間,為保證病房內用氧,張宏偉建議臨時采用40升的瓶氧,加上從華西醫院緊急帶來的10套鋼瓶減壓閥帶氣體終端插座,暫時保障氧氣的供應。
2月15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心供氧改造完成,在原有2臺150立方米每小時的氣化器的基礎上增加了2臺400立方米每小時的氣化器。同時,張宏偉查閱圖紙開通了每層病房的備用管道,繞過管道中的部分節流元件,提高液氧站的醫用氧輸出壓力,從而提高了病房設備的醫用氧流量和壓力?!敖涍^3天的運行,病房內呼吸機、高流量呼吸濕化治療儀等設備用氧正常,整個東院病區的供氧問題總算是基本解決了?!?/p>
張宏偉實地查看氣化器情況
截至2月17日,華西醫院第三批馳援湖北醫療隊10天累計收治了128名新冠肺炎重癥患者,其中61人已轉至方艙醫院及社區定點醫院等輕癥患者收治點,2名患者死亡。重癥轉輕癥率接近50%,取得這樣的治療成果實屬不易,但醫療隊隊長、重癥醫學科主任康焰仍覺得遺憾——因為那2例死亡都在早期醫院氧氣供給不足時發生。而現在,有了供氧保障,醫療隊在后續救治中,能更加放心地施展拳腳。
了解到這個信息后,學校立刻聯系身在武漢的張宏偉校友,并對他進行了線上采訪。
01.問:參與抗疫的感受?
張宏偉:在獲知參加此次抗疫一線戰斗的那一刻,腦子里是壓抑不住的激動和興奮,熱血沸騰徹夜未眠,同時不清楚這邊的具體情況,內心多少浮現出一點壓力,不過很快就調整好了心態。
在武漢期間,身為團隊的一員,與以往不同,能近距離走到醫護老師的身邊,感受著他們的歡笑……還有淚水。這里有戰前搖身一變Tony老師的醫護老師,這里有夫妻雙雙上戰場、舍小家為大家的醫護老師,這里有帶著患者跳舞嬉戲、給他們帶來歡樂和希望的醫護老師,這里有專業嚴謹、為每一位重癥患者開展多學科會診討論的醫生老師,這里還有推著100多斤的氧氣鋼瓶、巾幗不讓須眉的護理老師……這一個個鮮活的畫面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腦海里。
02.問:對專業的看法?
張宏偉:我大學學的專業是機械制造工藝與設備,當初選擇這個專業,主要還是年少時的耳濡目染。我出生、成長在一個國防三線企業,從小見得最多的就是各種車、銑、鉆、鏜、磨等機加工設備。我目前在華西主要從事醫院醫用氣體運行管理方面的工作,這里面包含了各類醫用氣體供氣設備的運行管理。說實話,我并不知道某一天,我也能用專業知識在抗擊疫情的戰場上為國家出點力。
我在進華西之前一直從事氣體設備方面的工作,就專業而言,需要時間和經驗的累積,但無論是哪一個專業領域,你在持續學習深入實踐的過程中一定會發現很多新的知識點,這是一個系統的、不斷精進的過程。也正是基于這個原因,我的理解是專業并沒有好壞之分,區別只是深淺的問題。大學四年生涯正是基礎中的基礎,積累的不僅是專業知識,更是作為一個成年人培養自己持續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階段。砥礪琢磨!祖國隨時可能召喚你們!
03.寄語學弟學妹
張宏偉:近年來,國民經濟飛速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我每每看到國家在某個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或領先,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總是油然而生。所以在此,我希望各位學弟學妹們一定珍惜大學美好的學習時光,扎根于專業基礎,培養持續學習能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會看到,祖國的繁榮富強,有你們的一筆。
紅框圈出的為張宏偉校友
此事還受到中國新聞網、人民網、川報觀察、封面新聞、成都商報、四川新聞網、四川在線、界面新聞、騰訊新聞、成都全搜索等媒體報道。
相關鏈接:
中國新聞網:四川援湖北醫療隊的“氧氣醫生”:解決武漢前線醫院供氧難題
人民網:華西“氧氣醫生”解決了大難題
http://sc.people.com.cn/BIG5/n2/2020/0222/c379470-33818298.html
川報觀察:華西“氧氣醫生”:不是醫務人員,卻奮戰在武漢一線!
https://cbgc.scol.com.cn/news/240798?from=iosapp&app_id=cbgc&app_id=cbgc
封面新聞:華西醫院“氧氣醫生”加持 醫療隊將61名重癥患者轉入輕癥病房
http://www.thecover.cn/video/3637034
成都商報:指導污染區作業 打通病區“氧梗阻”
https://e.chengdu.cn/html/2020-02/22/content_670647.htm
四川新聞網:華西醫院唯一一個不是醫務人員的武漢前線隊員 解決了供氧這個大問題!
http://scnews.newssc.org/system/20200221/001037465.html?from=groupmessage
四川在線:成都來的醫用氣體工程師 指導污染區作業 打通病區氧梗阻
https://sichuan.scol.com.cn/cddt/202002/57491243.html
界面新聞:華西醫院:一位醫用氣體工程師的援助湖北故事
騰訊新聞:華西醫院唯一一個不是醫務人員的武漢前線隊員 解決了供氧這個大問題!
https://xw.qq.com/cmsid/20200221A0FOVS00
成都全搜索:成都醫用氣體工程師指導污染區作業 打通病區“氧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