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由我校電氣與電子信息學院和GSRA學術會議聯合主辦的2022第二屆智能電力與系統國際會議(2022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Power and Systems, ICIPS 2022)順利召開,為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此次會議采用線上(視頻)方式進行,邀請了國內外電力系統和電子電力的權威專家和學者共同討論與交流。本次會議共收錄了60篇優秀的學術論文,部分論文將在Journal of Physics: Conference Series(ISSN: 1742-6596)出版,并將提交至EI Compendex和Scopus檢索。
會議截圖
本次會議由我校電氣與電子信息學院王濤副教授主持,大會分為主旨報告和論文作者口頭陳述兩個部分。在主旨報告環節,五位國內外專家分別從研究背景、研究內容、研究成效及未來重點突破方向對其研究內容進行了詳細介紹。
西華大學電氣與電子信息學院院長雷霞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電力系統領域著名專家IEEE Fellow王鵬教授、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陳樹勇教授、北方工業大學徐爽副教授、華北電力大學趙振兵教授參加了本次大會報告。西華大學電氣與電子信息學院相關研究方向教師和全體研究生均參與本次會議。
來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王鵬教授,進行了主題為“當前和未來電力系統的變化和挑戰(從可靠性和彈性的方面) ”的精彩報告。王鵬教授從電力系統的物理結構(包括發電、電網結構、負荷等)、經濟性、新技術應用、極端條件下事件等方面,為大家梳理了電力工程師面臨的變化和挑戰,此外,他還介紹了常規電力系統和可靠性評估技術,包括發電系統和復合系統的可靠性評估,變電站和配電系統運行可靠性分析等技術,著眼當前和未來電力系統可靠性和恢復力,介紹了相關評估技術的關鍵問題。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王鵬教授作報告
來自西華大學電氣與電子信息學院的雷霞教授,進行了主題為“智能微電網群運行控制關鍵技術”的精彩報告。雷霞教授從目前國家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政策出發,強調了微電網群運行控制的重要性,并介紹了學院在微電網群運行控制的研究進展和成果。智能微電網群是電網提高電力系統可靠性的重要補充形式,其協調運行和控制策略是關鍵技術,解決好這個問題,不僅可以保護交易雙方的隱私和交易的公平性,還可以提高電力系統彈性。
電氣與電子信息學院雷霞教授作報告
來自中國電力研究科學院的陳樹勇教授,進行了主題為“碳中和與新型電力系統”的精彩報告。陳樹勇教授為大家介紹了三代電力系統的概念、特點和演變過程,總結了新型電力系統面臨的問題和現有解決方案,并提出了新型電力系統結合碳中和的發展前景,給與會專家和學生帶來了諸多有益思考,特別為研究生同學們提供了豐富的行業背景,為后續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中國電力研究科學院陳樹勇教授作報告
來自北方工業大學的徐爽副教授,進行了主題為“基于智能逆變器的電源系統”的精彩報告。徐爽副教授在報告中概述了智能逆變器的有源/無功功率控制的電壓調節、有源功率控制的頻率調節等功能,還介紹了幾種不同算法的優缺點,展現了算法演變中的基本邏輯。
北方工業大學徐爽副教授作報告
來自華北電力大學的趙振兵教授,進行了主題為“電力視覺技術研究進展”的精彩報告。趙振兵教授介紹了電力視覺的概念和技術框架,重點介紹了基于領域知識和深度學習的絕緣子缺陷、硬件配件和輸電線路螺栓缺陷的檢測方法,此外,趙教授還簡要介紹了變電站設備過熱檢測、漏油評估、金屬腐蝕檢測、儀表缺陷檢測和指示狀態檢測等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并指出了相關領域所存在的主要技術問題。
華北電力大學趙振兵教授作報告
在論文作者口頭陳述環節,來自西華大學、西南交通大學、清華大學、山東大學和中海油研究總院的學者就各自的研究課題進行了深入的共享與交流。
來自西華大學的王棣生老師研究了傳輸線路中的樹線接觸單相接地故障下的植被引燃過程,此類接觸故障發生時,植被含水量是其引燃過程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通過與高溫碳化過程結合,分析不同含水量情況下泄漏電流的變化波形。該研究對此類故障的診斷與檢測有重要指導意義。
西華大學教師王棣生作分享
其他口頭報告的研究學者在地鐵軌道交通侵入電流、新型IGBT材料和海底電纜故障檢測等領域分享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會議結束階段,主辦方對與會嘉賓和同行表示由衷的感謝。與會人員也表示受益良多,收獲了電力系統與電子領域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專家學者們均表示愿意繼續打開互相溝通學習的渠道,推進在此領域內合作的深度與廣度。